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已经连续4年列入省对市目标管理考核,分值为2分。近期,市文改办结合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分析,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、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,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工作建议。
一、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
2015年,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3。07亿元,同比增长12。5%,占GDP比重达3。4%,较上年提高0。2个百分点;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58家,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8。4%,其中民营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71家,同比增长10。2%,规模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02家,同比增长14。6%。
(一)文化制造业是我市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。从行业大类看,2015年我市文化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.11亿元,文化服务业增加值9.99亿元,文化批零业增加值2.98亿元,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1%、30%和9%。
(二)手工纸制造业是我市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。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.3亿元,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6.3%,其中手工纸制造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.3亿元,此外,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业(1.3亿)、玩具制造业(1.5亿)、颜料制造业(1.3亿)实现增加值均已突破亿元,以上四个规模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文化制造业增加值的54%。
(三)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三大类法人单位占比较高。2015年,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、文化休闲娱乐类、文化用品的生产类法人单位数居于前三,总占比达65%。其中,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法人单位数量最多,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27.4%,集中在广告业;文化休闲娱乐类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19.1%,集中在景区管理行业;文化用品的生产类法人企业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到18.5%,集中在手工纸制造业和玩具制造业。
2015年分十大行业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及占比情况 |
||||
|
|
|
|
单位:个,% |
按十大类别分组 |
单位数 |
占比 |
||
合计 |
2058 |
100。0 |
||
一、新闻出版发行服务 |
29 |
1.4 |
||
二、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|
31 |
1.5 |
||
三、文化艺术服务 |
226 |
11.0 |
||
四、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|
68 |
3。3 |
||
五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|
564 |
27。4 |
||
六、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|
393 |
19.1 |
||
七、工艺美术品的生产 |
194 |
9。4 |
||
八、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 |
165 |
8。0 |
||
九、文化用品的生产 |
381 |
18。5 |
||
十、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|
7 |
0.3 |
(四)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。在文化产业增加值方面,泾县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。7亿元,占GDP的比重超过了10%,除了泾县和郎溪县以外,其余各县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。
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方面,宣州区的文化产业单位最多,达736家,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9.5%,泾县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占比最高,达到11.4%。
从各县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结构上看,宣州、郎溪、宁国的服务业单位占比较高,泾县、绩溪和广德的制造业单位所占比重较高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发展速度相对滞后
从增加值看,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%,占GDP比重达3.79%,同比提高0.31个百分点,我市增速低于全省2.5个百分点(12.5%),占GDP比重低于全省0.39个百分点(3.4%),提高点低于全省0。11个百分点(0.2%)。
从行业分类看,2015年我市文化制造业、批零业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9.6%、18.5%和17%,除文化批零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,文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速分别低于全省5.4和4.2个百分点。
从单位数看,2015年我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58家,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8.4%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.5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7位,与处于第一方阵的合肥(11.7%)、芜湖(10.4%)、蚌埠(10.3%)、马鞍山(10.1%)和黄山(9.9%)相比,仍有较大差距。
2015年全省分市文化法人单位数占比情况表 |
|||
|
文化法人单位数(个) |
全部法人单位数(个) |
文化单位数占比(%) |
全省 |
50493 |
564958 |
8.9 |
宣城市 |
2058 |
24527 |
8.4 |
合肥市 |
16307 |
139291 |
11.7 |
淮北市 |
1084 |
14666 |
7.4 |
亳州市 |
2372 |
32097 |
7。4 |
宿州市 |
2089 |
32033 |
6.5 |
蚌埠市 |
2788 |
27177 |
10。3 |
阜阳市 |
3898 |
45021 |
8。7 |
淮南市 |
1918 |
24907 |
7。7 |
滁州市 |
2608 |
33939 |
7.7 |
六安市 |
1656 |
33416 |
5.0 |
马鞍山市 |
2706 |
26834 |
10.1 |
芜湖市 |
4233 |
40560 |
10.4 |
铜陵市 |
1291 |
15871 |
8.1 |
池州市 |
1359 |
18120 |
7.5 |
安庆市 |
2428 |
39276 |
6。2 |
黄山市 |
1698 |
17223 |
9.9 |
从发展趋势看,近年来,我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的比重逐年降低,由2013年的4.5%下滑至2015年的4.1%。
(二)产业结构有待优化
2015年,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,制造业、批零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0.8%:9%:30.2%,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.9个百分点,低于全国19.9个百分点。
从法人单位数上看,在文化产业十大类别中,我市属于文化服务类(前六大类)的企业占总数的63.7%,而全省这一指标占比达到了72.2%,其中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中,我市的企业占比低于全省10.3个百分点。
(三)企业规模偏小
2015年全市仅有13家文化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,其中超过2亿元的仅有6家。2015年我市102家规模文化企业的户均营业收入、户均资产总计和户均营业利润分别为6183万元、4593万元和391.6万元,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5.9%、44.1%和62.8%,而户均从业人员则与全省基本持平,表面我市规模文化产业单位中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,盈利能力相对不足。
三、几点建议
1、融入长三角、对接苏浙沪,大力开展文化产业招商。我市文化产业底子薄,内生力量不足,同时我市毗邻文化产业发展速快较快的苏浙沪地区,因此,抓住苏浙沪产业转型和资本输出的有利时机,大力开展文化产业招商是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。一是要将文化产业招商纳入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内容,要明确全市及各县市区文化产业任务,重点招引发掘一批有前景、有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。二是构建招商平台。每年要举办3至5次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洽谈会,做好文化项目招商活动。三是利用好招商平台。通过举办参加展销会、文博会、招商会等形式,打造企业与社会资源、资本、信息共享和合作的舞台。
2、创新文化投融资渠道,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。文化产业具有前期投资大、资本回收耗时长的特点,尤其是我市文化企业多为小微文化企业,构建政府投资、社会资本、外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十分重要。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。建议在设立市级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,探索出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及贴息、股权投资等配套措施,设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。二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。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民间资本以参股、兼并或承包等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,形成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格局;三是创新其他融资方式。鼓励文化企业开展债券市场融资;培育文化产品评估检验机构、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中介组织引导金融机构、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;探索开展文化企业打包组合贷等。
3、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,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升级。我市文化底蕴深厚,文化资源丰富,集文房四宝文化、诗歌文化、名人文化、民俗文化等于一身。我市发展文化产业,就要积极整合文化资源,积极培育区域文化品牌。一是打响亮文房四宝等特色文化品牌。加快文房四宝文化产业的整合、改造提升工作,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,提升产业规模和影响力,打响特色文化产业品牌。二是加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。充分挖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,结合特色小镇建设,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,继续完善相关景点基础设施建设,将我市打造成文化旅游新高地,以品牌的集群式发展带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。
4、把握发展大势,加快文化+科技、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,“文化+”新业态催生模式、新商机,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而言,抓住“文化+”新业态契机至关重要。一是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,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商务公共贸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,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。二是加强文化创意、设计服务与体育用品业、消费品工业对接,借助高新科技成果和创新动力,改造传统文化的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,促进传统艺术样式的升级换代。三是要加强文化产业与信息等业态深度融合,支持数字化内容生产以及通讯融合、传输服务、信息集成等,积极引进创意团队,引导打字复印、广告制作等企业向网络视听、新媒体、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。
5、创新人才发展机制,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,它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,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。一是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、培训、管理、奖励规定,为文化产业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源,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。二是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,加强与国内外名院、名校、名家的联系合作,探索实行“一对一、面对面”柔性引进机制,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规模质量。三是要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实用型经营管理人员、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养。(市委宣传部 濮阳雪明)